由于電催化過程中氣體和電解液會發生劇烈的相互作用,為電催化CO2還原反應(eCO2RR)創造和維持一個有利的微環境非常具有挑戰性。2025年1月24日,溫州大學王舜教授和呂晶晶教授、蘇州大學程濤聯合香港城市大學王昕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題為《Microenvironment engineering by targeted delivery of Ag nanoparticles for boosting electr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reaction》的研究論文,徐婷、楊昊和陸天睿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呂晶晶教授、王舜教授、程濤和王昕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呂晶晶,溫州大學教授。2015年在浙江師范大學獲碩士學位,師從王愛軍教授和馮九菊教授,2020年在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期間由南京大學和美國特拉華大學聯合培養,師從朱俊杰教授和Feng Jiao教授。呂晶晶教授主要從事電催化能源轉化方向的科學研究,具體包括先進電催化劑的設計和制備、電解池裝置的開發與制作、電催化機理的模型構建等。王舜,溫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溫州大學副校長。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中國電化學委員會委員。王舜教授長期致力于面向高效能量儲存與轉化的碳基和碲基三維(3D)超結構納米材料的原創性設計、制備、多尺度結構與性能關系的基礎科學研究和應用探索,研究領域包括:碳基催化材料、碳基儲能材料、碳基柔性電子材料、碲基光-熱-電轉換材料等。在本文中,為提高eCO2RR的性能,作者開發了一種獨特的合成方法,該方法采用預涂前驅體的原位還原在氣體擴散層(GDL)內產生活化的銀納米顆粒(Ag NPs),由此獲得的Ag NPs-骨架可以阻止活性Ag位點和電解液之間的直接接觸。具體來說,與傳統酸性介質中的表面負載方式相比,自支撐無粘合劑電極可以使CO的選擇性高達94%,CO的產率達到23.3?mol?g-1 h-1,單程CO2轉化率達到58.6%,并擁有8 h的長時間穩定性。研究表明,在GDL內嵌入催化劑不僅可以獲得GDL骨架所需的物理保護,構建優越局部微環境,實現更高效的pH通用eCO2RR,還具有良好的孔隙結構,可以有效解決氣體積聚和浸潤問題。圖1:Ag NPs-骨架的結構表征圖2:Ag NPs-骨架、Ag NPs和Ag MPs在液流池中的eCO2RR性能圖3:Ag NPs-骨架在不同微環境中的eCO2RR性能圖4:在eCO2RR過程中對Ag NPs-骨架、Ag NPs和Ag MPs的光學顯微鏡檢測圖5:COMSOL Multiphysics模擬Ag NPs-骨架圖6:DFT計算和eCO2RR微環境中兩種模式的示意圖綜上,作者成功設計了位于GDL骨架內由活化Ag NPs催化劑組成的自支撐無粘合劑電極。原位還原過程確保催化劑與骨架之間的緊密相互作用,從而在eCO2RR過程中促進良好的電子傳導性。?GDL骨架有效保護Ag NPs免受由電解質流動和氣泡生成的物理影響引起的直接侵蝕,從而顯著提高了穩定性。正如原位觀察光學顯微鏡和Comsol Multiphysics模擬的那樣,在GDL中嵌入催化劑優化了孔隙結構,減少了氣泡的形成和覆蓋,緩解了氣體積累問題,從而增強了eCO2RR性能。?DFT計算進一步表明,催化劑結構(空位缺陷)和局部微環境(CO2/H2O)的調控是改善eCO2RR活性的關鍵。實現寬電位和寬pH適應性的CO生成,可以將eCO2RR與OER之外的其他陽極反應或串聯陰極反應耦合,直接采用原位形成的CO提高反應效率并生成更多增值產物。Xu, T., Yang, H., Lu, T. et al. Microenvironment engineering by targeted delivery of Ag nanoparticles for boosting electr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reaction. Nat. Commun.,?(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