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琦,2019.02至今于北京理工大學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任長聘教授/博導,面向高比能、高安全、長壽命的鋰硫及金屬鋰等基于轉化反應的新體系電池應用需求,開展其中界面電化學轉化機制,界面關鍵能源材料等相關研究,并拓展其在高性能電池實用化器件中的應用。
閆崇,副教授,博士生導師,2022-至今,北京理工大學,教研崗位。從事鋰電池電解質材料及器件的基礎研究與應用技術開發。面向國家在雙碳戰略背景下的儲能需求,針對鋰電池在極速快充/快放、高溫、低溫、高壓等極端條件下的應用場景,開展電極/電解質材料及界面的快充/快放理論、發展電池析鋰檢測方法,開發超長循環補鋰工藝、發展極端環境條件下電池共性技術,不斷拓展高能量密度電芯器件設計及應用的新原理與新技術。
電化學阻抗譜(EIS),以非破壞性和原位性質為特性,在理解鋰離子電池(LIBs)中發生的熱力學和動力學過程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然而,對于多孔電極的EIS缺乏一致和連貫的物理解釋。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EIS背后的物理機制。
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在電池中引入參比電極,重新審視了不同頻率下EIS的物理解釋。結合不同的電池配置、溫度依賴性實驗和詳細的弛豫時間分布分析,研究者發現多孔電極通道中的離子傳輸和贗電容行為分別支配了高頻和中頻阻抗弧。這項工作為EIS的物理解釋提供了視角,也為理解其他先進儲能系統中EIS特性提供了啟示。
圖2:高頻阻抗弧與電解液中鋰離子傳輸特性之間的關系。
標題:Revisiting the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of Porous Electrodes in Li-ion Batteries by Employing Reference Electrode
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OI:10.1002/anie.202406054
原創文章,作者:計算搬磚工程師,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m.zzhhcy.com/index.php/2024/07/12/3969d6ef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