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ScienceOpen、Nature Portfolio如果你在找文獻的時候,看到題目為《母豬的產(chǎn)后護理》、《關于屁的社會史研究》、《八角茴香對鹵雞肉揮發(fā)性風味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的論文,會不會特別有點擊的欲望?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在學術(shù)論文的標題中“幽默的抖機靈”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引用量。這一結(jié)果發(fā)布在預印本服務器bioRxiv上[1],尚未經(jīng)過同行評審。研究發(fā)現(xiàn),有趣或者古怪的標題或許能提高論文的被引次數(shù)。但也有人認為,研究證據(jù)太薄弱,不能很好地支持結(jié)論。(圖源:官網(wǎng)截圖)該研究招募了一個學術(shù)專題小組,對發(fā)表在生態(tài)學和進化論雜志上的近2500篇論文的”有趣性”進行評估。他們會請志愿者給這些論文標題的搞笑程度打分,分數(shù)一共分為7檔,按搞笑程度從0分(“完全嚴肅”)一直到6分(“非常搞笑”)。他們發(fā)現(xiàn)標題搞笑的論文其實比那些標題嚴肅的論文的被引率更高。比如,平均而言,標題幽默指數(shù)6分論文的被引率是幽默指數(shù)4分論文的近兩倍。(來源:nature)該文章總結(jié)說,當作者給他們所認為重要的文章起了一個更有趣的標題時,實則收獲了明顯更高的引用率。“幽默為論文標題提供了一個被低估了的機會。”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來自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的生物學教授Stephen Heard說,“奇怪的是,人們往往不愿意使用幽默,許多寫作指南也建議不要使用幽默,盡管我們都曾看到過一個個有趣的標題活躍于社交媒體上或午餐盒里。”但是,人們?nèi)匀粨挠哪恼撐臉祟}會搶走更精彩的學術(shù)價值本身的風頭?Heard教授表示并不贊同。他說:“幽默讓更多的人閱讀文章,從而有機會記住內(nèi)容。沒有人能夠記住他們從沒讀過的文章內(nèi)容。”這項新研究的結(jié)果挑戰(zhàn)了之前的幾項研究,即文章幽默性與其影響力量呈反比。這一結(jié)果可能會給將電影、流行歌曲和小說的典故偷偷納入科學文獻的做法提供新的動力。2015年,BMJ《英國醫(yī)學雜志》顯示了期刊對鮑勃 · 迪倫歌曲的213次引用,其中最早的一次可以追溯到1970年。但是也要留意這種喜劇性引用落入俗套。2020年,研究員Mike Thelwall發(fā)現(xiàn)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的 “生存還是毀滅 “一句臺詞在期刊標題中被使用了超過2000次,而蒂娜 · 特納的國歌《What’s Love Got to Do With It》被引用了787次。參考文獻:1. Heard, S. B., Cull, C. A., & White, E. R. Preprint at bioRxivhttps://doi.org/10.1101/2022.03.18.484880 (2022).2. Haustein, S., Peters, I., Sugimoto, C. R., Thelwall, M. & Larivière, V. J. Assoc. Inf. Sci. Technol. 65, 656–669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