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工業(yè)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多相催化團隊與南京大學及新加坡國立大學合作,開發(fā)出了一種宏量制備石墨烯納米帶且高效實現(xiàn)其層間功能化的策略。相關(guān)成果以“Rapid Production of Kilogram-Scale Graphene Nanoribbons with Tunable Interlayer Spacing for an Array of Renewable Energy”為題發(fā)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是我校化學與化工學院的閆巖教授、劉明凱教授,以及南京大學金鐘教授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林志群教授。安徽工業(yè)大學為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通常簡稱為PNAS)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官方科學周刊雜志,創(chuàng)刊于1915年,收錄的文獻覆蓋生物學、物理學、化學、材料學、數(shù)學和社會科學等領(lǐng)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是世界上基礎(chǔ)科學領(lǐng)域最負盛名的學術(shù)雜志之一。石墨烯納米帶是一種以帶狀形態(tài)存在的石墨烯材料,具有高電導率、高熱導率、低噪聲等特點。這些優(yōu)良品質(zhì)使得石墨烯納米帶成為集成電路互連材料的一種理想選擇,用以替代傳統(tǒng)金屬材料。同時,由于其具有獨特的寬度依賴帶隙和兩側(cè)充足的孤對電子,石墨烯納米帶在高性能電子器件和納米催化領(lǐng)域也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密切關(guān)注。然而,雖然已有報導多種制備石墨烯納米帶的方法,包括小分子有機合成、聚合物包埋切割、碳納米徑向切割、特定基體上外延生長等,但潔凈石墨烯納米帶的宏量制備仍然面臨巨大挑戰(zhàn)。此外,如何擴展石墨烯納米帶的層間距并使其功能化也是石墨烯納米帶研究亟需解決的問題。我校化學與化工學院多相催化團隊提出了一種“冷凍-卷曲-壓縮”的策略,通過將大片層(平均寬度~20微米)的氧化石墨烯與二氧化硅溶膠超聲混合,并在低溫低壓下進行脫水干燥和化學刻蝕,制備出了高純度、高徑向比的石墨烯納米帶材料(圖1)。這種策略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以單層的氧化石墨烯為原料,通過改變其拓撲結(jié)構(gòu),實現(xiàn)了高純度石墨烯納米帶的宏量制備。該策略比小分子合成、徑向剪切碳納米管等方法更直接、更簡潔,得到的石墨烯納米帶的純度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