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專供干貨的“編輯之譚?”←?關注它)


在上一期文章:【Origin神技能】XRD多曲線3D層疊圖如何做?中提到,可以利用Waterfall繪制斜方層疊圖,前文說可以關閉Grid和Y軸Z軸的顯示,但沒有實際操作。
?
感謝同行好友《電鍍與涂飾》的周編輯提出問題,她利用Waterfall繪制了XRD立體圖,想去除立坐標系的邊框線。經過嘗試,譚編輯也沒能完美去除,只關閉了部分框線的顯示。演示如下:
?
?
怎么解決呢?一般可以借助CorelDraw或Adobe Illustrater刪除多余框線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
譚編輯嘗試一下累加法思路,具體步驟如下:
?
第一步:處理X數據
?
由于Waterfall繪圖方式是關聯同一個X軸,即只有一列X數據,多條曲線的Y列數據共用X數據。因此,需要分別給每條曲線添加獨立的X數據。
?
具體地,點擊曲線并右鍵選擇“Go to Book1”,分別在C(Y)、D(Y)、E(Y)等各Y列之間Insert插入空的表列。選擇第一列(X數據)Ctrl+c復制,然后分別在新建的這些空表列中Ctrl+v粘貼,并右鍵“Set as X”將其設置為X數據。演示如下:
?
?
第二步:利用Stack自動繪制層疊圖
?
上一期文章為了使每條曲線間距相等,通過對Y數據進行累加可繪制出等間距的層疊圖。
?
下面介紹利用Stack自動繪制Y層疊圖的方法:
?
全選數據,點擊下方工具欄的第5個按鈕,選擇“Stack Lines by Y Offsets”即可自動繪制Y層疊曲線。演示如下:
?
?
利用Stack Lines by Y Offsets自動繪制Y層疊圖,其實是不需要設置單獨X數據的,也就是說,多條曲線可以共用同一列X數據,也可以利用Stack Lines by Y Offsets自動繪制層疊圖。
?
這種自動繪制的Y層疊圖中每條曲線的間距隨各曲線最強峰高的不同而不一致,不過這樣也好,能對比峰高強弱。這種自動Y偏移堆疊的Stack方法,不僅繪圖速度快,而且無需累加修改Y數據,保證了數據的真實性。
?
譚編輯推薦大家使用自動的Stack方法,除非強迫癥患者非要追求曲線間距一致!
?
第三步:偏移X數據
?
對X數據進行水平偏移。這里共5條曲線,從第二條曲線開始,每條曲線向右移動5°,即X累加值分別為:0、5、10、15、20。演示如下:
?
?
還是不夠理想,橫軸右邊多出來一段,一般可以借助CorelDraw或Adobe Illustrater刪除多余線段的方法來解決。
?
盡管這種方法可以剪切刪除多余的X軸刻度,在PDF或印刷期刊上,表面上看不出來,但其本質是錯誤的。
?
因為,偏移X數據的做法,已經嚴重破壞了原始數據。對于數據圖而言,一般X軸數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偏移X數據的做法是不提倡的。
?
不過還有一種思路,只是下面這種方法有些牽強。
?
第一步:設置5層圖
?
利用層管理Layer Management設置5行1列,每個層里繪制一條曲線,然后設置相同的橫軸刻度范圍、圖片高度。然后移動每個圖在垂直方向上重疊,在水平方向上分別向右移動(點擊鍵盤方向鍵,敲擊等差的次數,確保水平偏移量等差分布),錯落有致,如下圖:
?
第二步:關閉坐標軸及標題
?
保留第一個圖(最下面的圖)的X軸及標題,關閉其縱軸及標題的顯示,再分別關閉其他曲線的所有坐標軸及標題。演示如下:
?
?
仔細審查繪制的結果圖發現,每條曲線的最強峰的峰高都一致,這是因為沒有修改每層圖的Y軸范圍,如果將每層圖的Y范圍修改為同一個范圍,那么每條曲線峰的相對強弱就體現出來了。如下圖:
?
?
后續還需要加入圖例,系統自動圖例是帶一個方框的圖例,對于XRD曲線圖來說,沒有足夠的空間放置圖例,建議不采用系統圖例,只需要在每條曲線上方(這里可以放在每條曲線的起始位置上方)添加圖注文本,即點擊右鍵“Add Text”添加圖注即可。
后記:一般繪制2D層疊圖比較常用,也比較準確。當然繪制成Waterfall瀑布圖時,建議不用刪除立體框線,保留立體框線的效果是不錯的。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m.zzhhcy.com/index.php/2023/11/17/2b79ef7e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