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導談寒門子弟上大學刷屏:雙一流高校沒有“廢物” 2023年11月1日 上午11:36 ? 話題 ? 閱讀 23 來源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研究生會 我有一名研究生,從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考進來,一直十分上進,但他拼盡全力也做不到最好,有的同學智力基礎比他好,學術訓練比他早,他于是陷入焦慮。我對他說:做第二、第十、第一百,就沒有意義嗎?出路在于承認自己的實際處境,并解構自己的欲望……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致辭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在線的校友們、家長朋友們: 大家晚上好!祝賀同學們進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實現中學時代的夢想!基于各位夢想的實現,法學院今年迎來一個突破——本科錄取調劑率為0%,第一志愿錄取率達到92.6 %。至于研究生第一志愿錄取率,法學院向來是100%。這既源于大家的選擇,也是過去幾年法學一流學科建設成就的社會效應,更是幾十年來中南大法學人才培養的社會積累。 今天,我第一次以院長身份面對同學們——幾周前還是老院長徐滌宇教授帶隊迎接你們進入校園。這幾天,我一直在想,跟大家講點什么呢?就談談進入校園之后的適應吧!校園適應既是同學們立即面臨的問題,也是貫穿整個大學時代、伴隨各位成長的重要議題。 剛才贈送給大家的書《寒門子弟上大學》,就關涉這個議題。這本書研究了美國精英大學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大學生群體,有中產以上的高富帥、白富美,也有挨餓受凍、畏首畏尾的寒門子弟。 寒門子弟分為兩類。 一類是“寒門幸運兒”,他們通過獎學金項目進入了昂貴的私立高中,提前接觸到精英的校園環境,積累了適應這種環境的能力。 另一類是“雙重貧困生”——既是經濟上的窮人,也是文化適應上的低能者,他們通過奮斗成為精英大學的寵兒,但是缺乏適應精英環境的能力,在校園到處碰壁,成長不順,嚴重的甚至遭遇心理健康挑戰。 陳柏峰 資料圖 這本書是我的朋友田雷教授翻譯的,八月份書一出版就郵寄給我。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受到觸動,不自覺閃回自己的大學生涯。現在,經我建議,法學院把這本書贈送給大家。書中觸及美國的校園適應議題,用的是階層和社會平等視角。平等是中國法律和社會追求的基本價值,而不平等具有廣泛性。 田雷與我是同一級的大學生,我們被譽為“跨世紀的一代”。1998年,17歲的田雷從家鄉江蘇沛縣出發,到四百公里以外的南京大學。來自縣城的他開始困惑:為什么我不會打籃球?為什么他們都會各種樂器?為什么上海來的同學目標是出國留學,而我卻想著回老家做公務員? 同一年,18歲的我從家鄉湖北咸寧出發,到達八十公里外的這個校園。來自鄉下的我,沒有田雷那么多困惑,但自卑、膽怯、惶恐始終伴隨大學生涯。進入大學前,我就擁有這樣的常識——人與人之間是有不平等的。 田雷來自縣城,中學時代也許對不平等不太有感受,進入大學后突然感受到縣城青年與大城市青年的距離;而我來自農村,初中開始在市區重點中學上學,類似于“寒門幸運兒”,早已適應城鄉差別,進入大學后不再有那么多震撼。 大學畢業后,田雷沒有回老家做公務員,而是繼續在南京大學攻讀法學碩士學位,之后到香港中文大學攻讀政治學博士學位,再后來又去耶魯大學讀了法律碩士學位(LL.M.)。工作后,他先后在山東大學、重慶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一流大學”任教。可見,田雷很快就適應了校園,與大城市青年站到了同一起跑線上。 我也從大學時代開始,一點一點進步,不斷積累自信,直到成為教授后,心態才真正放松,不再膽怯,不再惶恐,無所畏懼。我從未與田雷交流過校園適應乃至更廣泛的社會適應的歷程。我猜想,相對而言,他走得比我輕松。 有一句話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校園適應和社會適應,都與此類似。高富帥、白富美用優雅輕松、淡定從容面對生活,而寒門子弟難免心態緊張、負重前行。總體而言,寒門子弟的校園適應,困難更多一些。盡管如此,仍然是各有各的困難,各有各的挑戰。重要的是,我們都要學會去“治愈”。“治愈”不僅僅只是為了適應,還為了成長。 閱讀《寒門子弟上大學》,可以認識美國社會和校園,平等的表象被打破,光鮮的表面之下隱藏著巨大的不公,來自底層的大學生艱辛前行。類似的問題在中國同樣存在。在我和田雷上大學的年代,社會分化剛剛開始,明顯可見的主要是城鄉差別,市場經濟導致的深刻分化開始發生,尚未廣泛反映到社會心理上。 今天,中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消滅了絕對貧困,美國大學里食不果腹的大學生,在我們這并不存在。但中國社會仍然存在很大分化,這種分化深刻影響校園,深深嵌入我們的心智結構。“小鎮做題家”、“985廢物”等話題,成為時代和大學不得不關心、不能不回應的問題。 “小鎮做題家”,就是出身村鎮的寒門弟子。他們在中學階段依靠“題海戰術”,迫于師長的壓力與管教取得優異成績,考入一流大學。但在步入大學后,光環迅速瓦解,學習難以超群,眼界受到局限,社交能力成為發展短板。他們有著學霸的光環,但掙不脫成長環境的束縛,缺乏一定的視野和資源,哀嘆前途迷茫,從而自嘲“985廢物”。 “小鎮做題家”之所以成為問題,是因為國家高速發展四十年,城鄉、區域、階層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不平衡投射進了校園,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留下痕跡。從教育公平的角度,必須防止重蹈美國覆轍——教育成為社會不公平的再生產機制。 陳柏峰 資料圖 常春藤名校的學生,大多來自精英階層,且家中往往有長輩校友。精英大學將社會不平等正當化,階級不平等、種族不平等充斥其中。而在中國,城鄉差別、區域差別、階層差別同時存在,教育還能不能改變命運?這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是政治問題,是治國者需要面對的大問題。 田雷教授現在在思考教育的政治,而1998年來自縣城的田雷同學需要在震驚和困惑中適應校園。同樣,今天我們每位同學都要面對校園適應,并在適應中成長。在這方面,我有一些體會和思考,借此機會向大家分享。 首先,我們需要意識到自身的思維缺陷,重新思考人生目標,開放更多可能性。 很多學習能力出眾的同學,從信息不發達的地方走出來,在狹隘的環境中被灌輸了一些低價值的目標,并矢志不渝的為之奮斗。這無疑限制了選擇更精彩的道路,很可能“賤賣”能力。一旦無法跳出成長的那個環境,這種目標固化為不可動搖的價值;而我們的智力水平又較高,自己會從“美夢”中驚醒,認識到那些價值的虛幻性,從而陷入痛苦與迷茫。在此意義上,我們的校園適應,首先需要解放思想,將從前的“價值”放下,重新去觀察世界,定位人生。 聰明人應當掌握自己的命運,要努力跳出成長環境帶來的枷鎖。 在這方面,我一直打心底里感激我的父親,他是一位只受過三年小學教育的農民,年輕時曾摸索到過武漢和長沙,見過大城市。在我上大學時,他跟我講:走出這個村子,就不要想掙錢這種事情,要立大志向,好男兒志在四方。他沒法確切說清什么是大志向,但他知道要跳出鄉下人的思維。 其次,我們應當利用大學這個平臺,跳出思維的牢籠,積累成長和發展的資源。 很多人不是意識不到自己思維的局限性,而是受制于家庭環境、生活環境的阻力太大,無法從中自拔出來。由于成長環境的物質或精神匱乏,他們缺乏安全感,不敢跳出思維的舒適區。偶爾跳出來,以為自己可以掌握人生,很快又遭遇各種困難,從而變得“清醒”而后退。這是人之常情。 真正實現逆襲,需要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大學給我們創造了一些條件,但是,這些條件不是自動上門的,需要我們自己通過努力去抓住。一般來說,富家子弟確實更加善于抓住各種機會,利用這些機會來實現自我發展。寒門子弟更加需要有這種意識。正是因為寒門子弟的資源更少,大學所能提供的資源對他們而言更加彌足珍貴。 “寒門難出貴子”反映了某種社會焦慮,但并不是事實,到今天為止,大學仍然是實現社會階層上升的重要渠道。 再次,我們應當擺正心態,學會平衡欲望與現實,在堅持、妥協和選擇中實現自我。 這是我們終生都要面對的問題,而進入大學是其中一個關口。我們大多數人都從某個小地方來,在校園里會形成新的秩序。每個人會被定位,自己也需要重新定位。曾經的學霸,可能發現“做題”的能力不再重要,周圍每個人都有特長,而你就像田雷一樣,既不會打籃球,也不會任何一種樂器。同樣,高分考進來的研究生同學,可能發現你的同學本科時就開始學術訓練,閱讀的學術著作是你望塵莫及的。 尤其高考進入大學,這是我們人生中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沖突和摩擦最為激烈的階段之一,因此保持積極的心態十分重要。理想和現實的差異、能力和欲望的不匹配、只會學習不會解決矛盾的痛苦、小我和大我的關系等等,都會刺激我們的神經,甚至挑戰心理健康。負責學生工作的筱彤副書記,給我講過很多心理偏差的事例,它們讓人倍感惋惜。 我有一名研究生,從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考進來,一直十分上進,但他拼盡全力也做不到最好,有的同學智力基礎比他好,學術訓練比他早,他于是陷入焦慮。我對他說:做第二、第十、第一百,就沒有意義嗎? 出路在于承認自己的實際處境,并解構自己的欲望。我們要努力,也要看到努力的極限,要學會與自己和解,要承認人生不止某個方面的競爭,大學里不止學業的競爭。 同學們,進入校園后,我們會有很多困擾。我們需要應對這些困擾,學會適應,還要在適應中成長。“雙一流”大學沒有“廢物”,只有心態需調適的“人才”。我們要清醒認識自己的處境,認識到視野不足和資源匱乏,完成校園適應過程。 然而,接下來絕不是麻木不仁或怨天尤人,而應當樹立健康的心態,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陷,利用大學平臺提供的資源,彌補短板,在適應中成長。像田雷那樣,在學業上走向世界名校,在事業上走向成功。 陳柏峰教授個人簡介 陳柏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兼)。陳柏峰教授為第九屆全國杰出青年法學家,兼任湖北省人大常委會法律顧問、湖北省法官檢察官遴選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學會法律社會學研究會副會長等。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m.zzhhcy.com/index.php/2023/11/01/ef2a5631e9/ 話題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祝賀!湖北大學,ESI全球排名前1%學科+1! 2023年12月14日 顏寧:為什么工作都是科研工作者干,但最終獲益的是出版社? 2023年10月14日 重磅!中國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選第二輪候選人名單公布 2023年11月3日 撤稿!同一作者三年四篇頂刊,卻接連遭撤稿,還是同一理由! 2023年6月5日 【人物】段曦東:二維材料淘金者 2023年11月16日 男導師的妻子叫“師母”,那么女導師的丈夫該怎么稱呼? 2023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