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金屬負極(LMA)是下一代可充電池的“圣杯”。然而,鋰枝晶的不可控生長和無限體積變化困擾著它們的實際應用。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呂偉、武漢科技大學李軒科、德國錫根大學楊年俊等提出了一種由SiC晶須和碳布(SiC/CC)組成的3D梯度拓撲主體,用于穩定且無枝晶的鋰沉積/剝離。圖1 SiC/CC和Li@SiC/CC的鋰沉積過程為制備這樣的主體,梯度分布的SiC晶須生長在碳纖維的表面上,這些纖維進一步相互交織形成致密的拓撲框架,從而產生梯度電導率。通過這種方式,SiC晶須阻礙了電子在表面的聚集,因此可引導自下而上的鋰沉積,同時,多孔結構和對鋰離子的強化學親和力可降低局部電流密度,并促進孔中鋰離子的均勻流動。因此,這有效抑制了鋰金屬從導電網絡中脫離,避免了剝離過程中死鋰的形成。圖2 鋰沉積形貌及示意圖實驗顯示,采用Li@SiC/CC LMA的對稱電池在2 mA cm-2和3 mAh cm-2下表現出高達1000小時的低過電勢。此外,即使在容量為3 mAh cm-2的情況下,循環100次后,LFP|Li@SiC/CC LMA全電池的平均庫侖效率仍高達98.3%。實驗和計算結果表明,這種編織網絡提高了主體的利用率,進一步抑制了沉積過程中的枝晶生長。此外,這種拓撲主體減小了鋰沉積物的局部尺寸,并減輕了它們在沉積過程中的脫離形成“死鋰”。這種新穎的策略提供了一種直接的方法來構建具有高能量密度可靠LMA的梯度拓撲宿主。圖3 半電池電化學性能A gradient topology host for a dendrite-free lithium metal anode. Nano Energy 2022. DOI: 10.1016/j.nanoen.2022.106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