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電池是大規模儲能有前途的候選電池,但面臨有限的能量密度(鉛酸電池)、成本/資源問題(鎳氫電池),或由于高電流密度下金屬枝晶生長的安全問題(鋅電池)。鑒于此,南開大學陳軍院士和趙慶特聘研究員等人通過設計電化學氧化還原電對,醌作為本征無枝晶且可持續的負極材料耦合Mn2+/MnO2氧化還原反應,能夠提供374 Wh kg-1的理論能量密度。由于在電解液中K+的快速擴散、界面處的低K+去溶劑化能以及快速的苯醌/苯酚反應,優化的聚(1,4-蒽醌)(P14AQ)在KOH電解液中分別以300 C倍率和240 mA cm-2的電流能夠展現出295 mAh g-1和 225 mAh g-1的比容量。同時,進一步構建的實用化的水系電池在具有特殊電化學動力學的堿-酸混合電解液系統中表現出2V的輸出電壓,能夠在不到40秒(25000 mA g-1)內釋放/存儲超過95%的理論容量。此外,在電極集流體上進行界面化學升級的Ah級水系電池的整體能量密度為92 Wh kg-1,超過了目前商業化的水系鉛酸和鎳氫電池,混合P14AQ//MnO2電池顯示出比目前使用的水系電池系統高得多的能量密度。這項開創性的工作為傳統電池的升級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例如,30 mAh 堿酸混合P14AQ//PbO2電池顯示出2.25 V的高放電電壓。作為可持續的有機電極材料,醌可以在構建綠色、經濟高效和安全的能量轉換/存儲系統中發揮關鍵作用。預計這項工作將激發人們對設計來自多個領域的高能水系電池的興趣。通過制造先進的AEM/CEM/雙極膜、優化電解液和設計新電極,堿酸混合電池的電化學行為將得到進一步改善。相關論文以“Quinone Electrodes for Alkali-Acid Hybrid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J. Am. Chem. Soc.。